纪念是为了不忘来路,回顾是为了更好前行。30年来,《中国建设报》伴随着改革开放、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辉煌历程一路走来。今年,《中国建设报》相继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牵手同道人,永远在路上”。
8月25日,原房改课题组组长、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与中国建设报社战略合作部负责人、《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总策划田子超一行,就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房地产长效机制建立和房地产市场形势进行深度交流,并回顾了《中国建设报》在房地产领域作出的贡献。孟晓苏寄语《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发扬房改精神,开创美好未来。”
孟晓苏是中国房地产从无到有、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又是许多重要工作的参与者。他表示,房改18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增加37倍,拉动GDP总量增长将近9倍,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作用非常明显。他认为,在新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力推“租售并举”是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的重大创新,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根本定位的重要举措。面对改革大势,孟晓苏希望各界能以责任担当和主动作为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当被问及是否看好当前龙头房企的转型和发展时,孟晓苏说,“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企业的掌舵人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他的思想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经历很多跌宕起伏,只要熬过去,就没问题。”
对话实录: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我们注意到所谓“房地产泡沫”、房地产过剩这样的说法在很多年前就出现了。
孟晓苏:“泡沫”这样的说法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一点儿也不新鲜。出于种种原因,总是有一些观点把房地产发展说成“泡沫”。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我在1996年去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有记者采访问,中国房屋已经过剩,该如何应对?我对此的回答是,建更多房子,因为中国居民需要房子。那时,中国百姓要买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需要买房子把它们装进去。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对于调控政策,你一直强调要重视长效机制的建设以及短期政策所带来的综合影响。
孟晓苏:我们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现在三四线城市存在的库存问题,与几年前的限购政策有关。为躲避限购政策,很多房企都到三四线城市进行开发;因为住宅限购,房企又涌向商业地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这也是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原因。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你如何看待租售同权、租售并举?
孟晓苏:在新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力推“租售并举”,是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的重大创新,是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根本定位的重要举措。在当年住房制度改革方案中,我们就提出了由市场提供商品房,由政府提供廉租房的思路。但当时不适合马上推租赁房,因为百姓习惯了住公房,那时推租赁房就不利于形成房地产市场。
后来,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住房,国家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现在说的租售同权实际上是赋予了双份权益,房东和租户可以分享公共服务。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有人认为租售并举会降低房价、提高租金,你如何看待?
孟晓苏: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看待。如果租房的人多了,买房的人就会减少,那么房价就会下降。但同时,租赁需求上升以后,业主也会买更多的房用以出租。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两个角度上思考问题,而不能只看一方面。
关于租金高低的问题。现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租售比是1.5%左右,北京是1.37%,广州是1.6%左右,都在2%以下,属于偏低范畴。租金上涨,会促进供给侧提供更多租赁房。有人担心房租过高难以承受,但我们还有公租房、廉租房的供给体系,每个居民可以在多元供给体系中找到自己适合的住房。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北京推出共有产权住房以后,引起高度关注。对此,你如何评价?
孟晓苏:共有产权房是房改方案后不多见的一次重要创新。共有产权房就是政府让渡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然后低价配售给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家庭所建的房屋,保障对象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约定双方的产权份额以及保障房将来上市交易的条件和所得价款的分配份额。这样一来,开发商的拿地成本就低多了,房价也就自然便宜很多。这个政策的高明之处就是“不打乱商品房的价格体系,又能让‘夹心层’早些住上房。”
《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面对未来发展大势,房企应该做些什么?
孟晓苏:房企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租售并举,房企自己建房、自己租赁。现在很多房企从事的长租公寓已经比较超前。
今后,我们还应鼓励房企转型成为持有者,既然房企可以去建共有产权房,我们也主张把公租房当成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 鲁 岳
|